文_施今迈 张申琛
北京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对1999年至2013年前来登记的3398名残疾人的基础档案进行了全面整理和分类统计,其中肢体残疾1584人,占47%,听力残疾1257人,占37%,视力残疾273人,占8% ,占比排在前三。
听力残疾人就业率较低
通过对肢体、听力和视力残疾人三个占比较大人群的就业率统计,得出以下结果:
显而易见,视力残疾人就业率最高,听力残疾人就业率最低。视力残疾人因有特别政策保护,用人单位每录用一名视力残疾人顶两名残疾人指标,因此就业率较高。肢体残疾人所从事的行业和工种,择业余地要比听力残疾人大得多,所以就业率也高于听力残疾人。
听力残疾人就业难的原因
北京市针对残疾人就业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残疾人就业。但在听力残疾人就业的1007人里,75%以上从事的岗位是保洁、酒店餐饮、技工和计算机等工作。听力残疾人不仅就业难,就业的范围也很窄。
究其原因,听力残疾人难以就业,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部分听力残疾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单一,观念落后,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一些听力残疾人就业观念较保守,相当部分大学生及其亲属仍存有传统就业观念,就要找个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好的工作,临时、打工的工作不愿去干,认为不正规不算就业;就业机制尚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用工信息和渠道不畅通,市场服务狭窄;一些企业单位或因歧视残疾人,或因听力残疾人交流不方便,不愿招收,更多的企业单位不了解听力残疾人能干什么,使听力残疾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聋人学校教学质量存在欠缺,7所聋人大学的专业范围较窄,只有绘画创作、平面设计和电脑软件操作,聋人大学毕业生综合能力与健全人相差较远,特教质量不能保证,严重阻碍听力残疾人广泛就业。
促进听力残疾人就业的对策
首先要改革、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造就适合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才。
在接待听力残疾求职者求职登记时,要摸清他们的培训意向,根据他们的特点和意愿,与社会教育培训部门合作,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推行以岗位定培训,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积极拓展就业空间,使培训服务于就业。要重点培训如电器修理、汽车维修、艺术设计等适合听力残疾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的职业技能。
同时,必须加大特殊教育的改革力度,改变特殊教育落后的现状,提高听力残疾人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高等、职技院校要根据用工单位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以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
其次,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引导听力残疾人就业。
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举办职业指导讲座,培养听力残疾人正确的就业市场意识;二是组织专门的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引导听力残疾人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三是开展职业见习试点工作,让没有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获得就业经验。
第三,努力开发就业岗位,为听力残疾人提供好的就业信息服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工作力度,提高运作效率,建立人才档案库。特别是近来社区就业岗位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应密切联系街道、社区做好信息收集工作,专门收集一批适合听力残疾人的就业需求信息,并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对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可与北京创业指导中心联系,挖掘新的创业项目,设计开发适合的就业岗位,指导和扶持听力残疾人创业。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促进听力残疾人就业的舆论环境。
应设立政策发布栏、开通寻呼热线,对用工单位采取鼓励与惩罚措施,利用各种新闻广播媒体等途径提倡全社会都要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最后,制定扶持听力残疾人就业的新政策。
就业歧视已成为和谐社会的隐患,应立法禁止。可考虑以法律手段,参考视力残疾人的就业保护特殊政策,对一些社会岗位和领域实行准入制度,规定这个岗位和领域专门由听力残疾人来做。
(作者单位:北京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