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春玲
残疾人就业难,人人皆知。随着入世、国企改革和城市化的发展,就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才市场竞争加剧,残疾人就业也就更加困难。
目前,残疾人就业工作面临的困境,具体来讲有这么一些:社会对残疾人事业认识不够;企业对就业人员要求提高;企业转制没有调整好必要的劳动关系,弱势群体未得到特别关注;福利企业发展面临窘境;残疾人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残疾人就业调控力度相对较弱,机制创新浮于表面等。
如何应对这些困境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重视政府导向。当然,这个导向,并不是让政府按照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办法,以行政的手段强行分配硬性安置,而是将工作的基本点落在创新上,着重在宏观上进行调节,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现有基础,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少量的行政措施,在就业政策制定、资金援助、岗位提供等就业环节给予扶持。关键在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调整工作思路,把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能还给社会,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的社会义务机制、履约责任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和工作协商机制,使这项工作强而有力、切实有效,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要走出4个思想误区:一是残疾人就业工作是残联的工作,而不把它作为社会的共同责任;二是残疾人就业工作是指能安排则安排,而不把它作为一种社会义务;三是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手段是把残疾人向单位推介了事,而不是因人而异,协商而决;四是残疾人就业工作是指安排就业岗位,而不是将鼓励自谋职业也作为一种方法。
认真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有关规定,必须在工作中克服4种偏差:一是单位领导认识不到位,工作有抵触;二是基层发动不深入,思想有疑惑,对安排残疾人上岗不理解;三是残联唱成“独角戏”,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四是工作重布置轻考核,形成安残工作年年抓但年年无突破的被动局面,影响并制约按比例就业工作的进行和深入开展。
提高职业介绍效能,发挥后发优势:一是进一步加大职介工作力度,提高劳动服务所的运作效率,尽快凸显社会效益;二是高标准建立残疾人就业工作信息网,使安残就业工作更快更准更优。
第二,要加强就业培训。即“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低” 的现象在残疾人群体中十分普遍。因此加强残疾人的素质培训,是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就业前培训。残疾人由于自身原因,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即使有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也可能由于残疾人达不到最起码的上岗条件而无法安置。其次,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加强在职培训。过去那种一次学习和单一技能状况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随时提高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能力。
第三,激励自强创业。
首先,政策激励。政府应该对自谋职业的残疾人提供优惠政策,除安排长期低息贷款用于创业外,在税收方面也实行重点优惠政策。同时,也可对吸收残疾人员的企业给予有关政策优惠,以鼓励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对不按限额比例招用残疾人的企业处以罚款,用罚金补助那些雇用残疾人较多的企业,或鼓励残疾人创业。
其次,互助激励。残疾人中的成功者是最好的榜样,残联组织可以通过协会的形式,开展互助活动,以激励残疾人创业。比如社区服务领域,所蕴含的岗位多,就业门槛底,比较适宜残疾人就业。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开设洗衣店、缝纫店、自行车美容修理店、儿童用品租赁店、图书店、小型超市、小型健身馆等,有的可以通过协会管理,开成连锁店,互助互利,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构建起社区就业服务网络。
最后,援助激励。对一些想创业但无法靠自身力量跨出第一步的残疾人,应该用援助的办法,扶助其创业。比如对有一技之长者或者开办企业者,帮助联系协作方提供业务订单,循序渐进。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