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林才利
摘 要: 特殊体育教育是残疾人体育和全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残疾学生实施良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特殊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对促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意识与相关行为模式的调查,分析并掌握了学生在学校体育的范围里所显示出的体育意识层次和行为特征,为促进我校的体育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残疾学生;体育意识及行为;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前言
我校是一所集盲、聋、肢残、脑瘫残疾人一体的特殊教育中职学校,学生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但他们由于身体受限,所以参加体育活动时间、项目比健康人少得多。这样就会造成身体各部分机能下降,给三年的在校学习生活带来阻碍。为了解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意识及行为等情况,对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的二个年级残疾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体育的目的认识及参与程度,对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的获取途径等,希望充分了解学生现状,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改善学校体育软、硬环境建设,满足学生的各种体育需求,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及行为提供参考。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整体抽取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11级、12级共339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 226 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7%,女生113 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3%。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采用统一表格对某些问题制成问卷,进行调查。共发出调查表330份,有效收回325份,收回率98.5 %;
2.2.3数理统计法:数据处理均用软件Excel和计算机完成;
2.2.4逻辑分析法:对资料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意识与行为
体育意识是个体对体育运动或与体育有关事物的合成性认识过程及高度个性化的认识方式。体育意识包括三个基本维度,即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
体育行为是指人在内在动因和环境交互作用下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这些行为既包括体育行为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直接体育行为):体育锻炼次数、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体育锻炼时间段、体育锻炼场所、体育锻炼项目;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间接体育行为);[1]
3.1.1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从表1来看,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作用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占43%,为了自身的兴趣爱好的占22.05%,为了培养锻炼能力,增进自信心的占14.9%,丰富课余生活的占15.25%,为了考试成绩的占4.9%。调查结果显示,残疾学生锻炼的目的性比较明确,不再限于体育锻炼的强身健体和应付考试,而是从多角度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
表1残疾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作用调查统计表:
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培养锻炼能力,增进自信心 自身的兴趣需要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为了考试成绩
男 45.2% 18.5% 20.6% 12.3% 3.4%
女 40.8% 11.3% 23.5% 18.2% 6.4%
合计 43% 14.9% 22.05% 15.25% 4.9%
3.1.2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从表2看出:68%的学生对上体育课的认识是重要的,70.6%的学生表示喜欢上体育课,不认同目前体育课的内容与形式也高达43%,这表明学生既喜欢上体育课,也认为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数量和场地器材满足不了学生的锻炼需要。原因主要在:1、在中职的三年时间里,我校体育课安排是80个课时,学生上体育课的时间太少了;2、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新课标,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因为学校场地器材有限,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和针对性。
表2 残疾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情况调查统计表
序号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1 体育课重要性认识情况 重要(68 ) 一般( 20 ) 不重要( 12 )
2 对体育课的喜欢度 喜欢(70.6) 一般(11.5 ) 不喜欢(17.9 )
3 对体育课内容形式的认同度 认同(45 ) 不认同(43 ) 无所谓(12 )
4 对体育理论课开设课时量 多(3 ) 刚刚好(18) 不够(79 )
5 对体育场地器材满足度 多( 8 ) 刚刚好(15) 不够(77 )
3.1.3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
从表3看出,23.5%的残疾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没有专人组织锻炼,怕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和行动不便怕别人笑话也有11.15%和9.95%,没有合适的场地、器材有26.05%,没有适合的锻炼项目有20.15%。这说明绝大多数的残疾学生虽然有良好的体育意识,但由于身体残疾,行动不便等原因,缺乏自信心,不能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需要有组织、有伙伴、能提供合适各类残疾学生的场地、器材和锻炼项目来推动体育锻炼。[2]
表3 残疾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统计表
没有专人组织锻炼 身体素质差 怕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 行动不便怕别人笑话 没有合适的场地、器材 没有适合的锻炼项目
男 25.8% 6.6% 7% 9.8% 28.5% 22.3%
女 21.2% 11.8% 15.3% 10.1% 23.6% 18%
合计 23.5% 9.2% 11.15% 9.95% 26.05% 20.15%
3.1.4不同等级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内容与项目
从表4、5、6看出,由于残疾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年级,上课时间比较难以统一,同时残疾学生的残疾等级不同,身体情况各有差异,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爱好不同。但球类还是学生最喜欢的项目,特别是篮球、足球在三类残疾的男学生中比较受欢迎;而乒乓球、羽毛球则是女生中比较喜爱的项目。学生最不喜欢的项目是跑步,觉得它枯燥、辛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项目的选择上表现出多样性,反映出学生追求锻炼的长期效益,注重体育的健身、娱乐、消遣和社交功能的价值意识。
表4 听力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内容与项目调查统计表
学生 篮球 足球 排球 羽毛球 乒乓球 健美 跑步 武术
男 60.2% 10.5% 3% 10% 5% 6% 2.5% 2.8%
女 11.6% 3.4% 8.7% 40% 17.1% 5.4% 5.8% 8%
合计 35.9% 6.95% 5.85% 25% 11.05% 5.7% 4.15% 5.4%
表5 肢体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内容与项目调查统计表
轮椅篮球 足球 脑瘫足球 坐地排球 羽毛球 乒乓球 健美 跑步
男 20.8% 12.5% 8.5% 15.2% 25.4% 12.8% 2% 2.8%
女 8.6% 2.5% 2% 12.8% 43.6% 22.6% 3.4% 8.5%
合计 14.7% 7.5% 5.25% 14.5% 34.5% 17.7% 2.7% 5.65%
表5 视力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内容与项目调查统计表
篮球 盲人足球 盲人乒乓球 健美 跑步 武术 步行
男 25.5% 11.3% 5.4% 30.8% 6.9% 15% 5.1%
女 12% 3.6% 25.8% 30.6% 8.5% 5.6% 13.9%
合计 18.75% 7.45% 15.6% 30.7% 7.7% 10.3% 9.5%
3.1.5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
从表7、表8可以看出:每周锻炼5次以上的学生比例很少,不超过10%,每周锻炼3~4次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男生占40.2%,女生占25.8%,偶尔锻炼或不锻炼的人数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部分学生由于学校场地、器材所限,使其锻炼的兴趣与愿望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从而影响了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目前的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还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缺乏适合自身身体条件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
表7 残疾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调查统计表
一到二次 三到四次 五次以上 偶尔
男 25.5% 40.2% 12.8% 21.5%
女 32.5% 25.8% 3% 38.7%
合计 29% 33% 7.9% 30.1%
表8 残疾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调查统计表
30分钟内 30-60分钟 60-90分钟 90分钟以上
男 20.2% 53.4% 19.5% 6.9%
女 38.8% 42.6% 15.8% 2.8%
合计 29.5% 48% 17.65% 4.85%
3.1.6学生获取体育知识、方法的重要途径
从表9可以看出,我校残疾学生获取体育知识、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课和广播电台,分别占了29.35%和21.65%,其次是通过网络获得占18.1%。这表明在我校现有条件下,学生获取体育知识、方法的重要途径还是比较传统、单一,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观看电视、浏览图书、报刊等还存在欠缺与不足。
表9 残疾学生获取体育知识、方法的重要途径调查统计表
电视 网络 报刊 现场 体育图书 学校体育课 学校墙报 广播电台
男 8.5% 22.6% 10.8% 5% 5.5% 25.8% 2% 19.8%
女 6.5% 13.6% 8.5% 8% 3.5% 32.9% 3.5% 23.5%
合计 7.5% 18.1% 9.65% 6.5% 4.5% 29.35% 2.75% 21.65%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在教育公平理念下,残疾学生参与体育的目的依次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培养锻炼能力,增进自信心,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说明残疾学生认识到体育的多功能性,参加体育锻炼也不再只是为了考试成绩。
2、我校大部分残疾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但由于课程的安排的数量较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体育课的内容与形式单一,导致不少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建议学校加强重视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在课程的安排上与健全学生的体育课程数量接轨,甚至可比健全学生的体育课程安排还要多。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与器材的不足,体育教师应加强创新学习,努力提高特殊体育教育的专业和理论水平。
3、我校大部分残疾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意识,但由于行动不便,没有适合的锻炼项目、器材和体育场地;无人组织或很少举行体育体育活动等影响,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不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造成认识与实践相脱节。
4、不同类别的残疾学生对体育活动内容、项目上相对集中,球类是最受喜爱的项目。从残疾学生所学的专业来看,其中针灸按摩专业由于需要有强大的上身力量才能完成实践,所以视障学生则偏重于能增强上身力量的体育健身。残疾学生的性别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有显著影响,女生由于存在身体素质较男生的要差许多,加上自信心也不足,喜欢的项目偏于运动强度和对抗性较小的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
5、、我校残疾学生体育锻炼频度偏低,被动参与型已成为女学生的主体,她们缺乏自我锻炼的主动性,运动的依赖性较强, 影响我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缺少运动伙伴、懒惰、学习压力大、场地器材的缺乏、没有技术指导。建议学校鼓励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6、我校残疾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课,说明体育课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养成和行为的促进起到决定性作用。学生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对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为此,建议我校经常开展一些适合残疾学生参与的体育文化活动,为残疾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比如:利用广播、报栏等设施对残疾人体育进行宣传;举办一些残奥会知识讲座;开展一些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的趣味性、娱乐性比较强的运动会;校内年级间、班级间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的小型体育比赛。
4.2建议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特殊学校的体育教育纳入日常教学督查考查制度,保障特殊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件。体育教学与校医联合起来,对入校新生进行体检,给残疾体弱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区别对待体弱的学生,为今后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发展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个别计划,使特殊体育更符合残疾学生个体的需要,以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3]
2、大力宣传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作用,鼓励残疾学生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运动场所,保证有足够的体育器材,并研制一些适合各类残疾体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所用的器材。
3、不断健全我校的体育工作组织机构,加强与其它特殊教育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应重视与正常学校间的交流。加强我校的体育教学的研究,编写可行的校本教材,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4、加强营造适合我校残疾学生的良好体育文化环境与氛围,不断提高残疾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在根本上决定了体育行为,决定了体育锻炼的效果。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董海锋《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意识与行为调查研究》(新疆师范大学)http://www.doc88.com/p-997529134924.html
2] 罗智波 熊茂湘 谭新莉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状况的调查《中国特殊教育》2007,(11
http://www.xiexingcun.com/teshujiaoyu/cjse2007/cjse20071102.html
[3] 郝传萍 《浅谈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100075),2000年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