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临沂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蒋春阳
残疾人康复工作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听障儿童(尤其是3到6岁儿童)是残疾人群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和关键期,同时也是康复工作的最佳抢救期。因此,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工作更是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国儿童福利院时,向全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探索规律,创新方法,把特殊儿童的康复与教育抓起来”的总要求。
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比比皆是,医教结合也顺应当前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改革的趋势诞生了,将教育与医疗相融合,引入先进的医学知识和康复手段,并融入多种新的相关技术,不但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封闭式康复教学模式,而且还可以多措并举地促进听障儿童健康全面发展。如何对听障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干预,更好地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学,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与探索。
一、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学的关键是培养专业化的特教师资
高素质、高质量的特教师资队伍是保证特教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同时也是医教结合康复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树立按需康复的新理念
“满足一切听障孩子的特殊需要”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康复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这就要求每位特教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康复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康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机地把各种康复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其更好地服务我们日后的康复教学工作。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医教结合是一种理念上的融合。通俗地讲就是每位特教老师要了解和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康复教学中去。比如,在聋儿构音时,他们的许多发音不够清晰,主要是舌没有把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导致口腔内气流不够通畅所致,这时必要的医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借助简单的医疗器械将孩子的舌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不断的发音刺激并强化便可习得不同字母的发音。这需要每位教师在日常的组织教学中比较系统地了解听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病因及表现症状,还要学习相关的康复教育方法对策及必要的医学知识。只有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建构专业知识结构,才能提高为听障儿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改革创新康复教育模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面对特殊的教育对象,很显然传统的以空洞说教为主导的直观授课方式已不能满足听障儿童的特殊需求。改变传统的以学科知识讲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就要求老师们积极探索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结合着图文并茂的声光电等信息,既可以让听障儿童在感官上获得大量信息又可以弥补他们先天在认知经验上的不足,使他们既得到了康复训练,又促进了教育发展,效果比较显著。
(四)提高教科研能力与水平
在具体的康复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这是每位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何搬掉这些绊脚石,教科研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中心规定每周召开一次业务学习交流会,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样老师们可以坐在一起,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大家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最终克服难题。教科研不但有助于解决康复教学中的难题,而且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加速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二、积极构建多种模式相结合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康复教育模式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遗传、环境、教育三方因素的相互作用。这给我们的康复教学以深刻的启示:必须充分利用好聋儿的残存听力及助听设备的补偿功能、注重发挥环境和教育等后天因素在聋儿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鉴于此,我认为完整的康复教育模式应包括集体康复教育、个别化康复教育和家庭康复教育三部分。
(一)巧妙设计,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活动
集体康复是在康复机构中,教师在课堂上或区角里,对听障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康复教育过程。根据聋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们注重在集体康复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特教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儿童选择和创设相应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充分利用形象,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聋儿在一定的情境中获得感性知识,从而引导他们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学说话》教材第1册《爱护玩具》一课时,可以创设 “玩具店”这一情境性形象,摆出了各式各样的玩具场景,这样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很快被激发起来,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二)因材施教,打造个性化的单训课堂
个别化康复是在康复机构中,由治疗师利用现代化的训练设备或量表,对听障儿童进行系统评估,并结合其康复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教育的过程。由于不同听障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教学单训课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避免单一呆板,要注重与孩子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契合,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
(三)广泛动员,充分发挥家庭在聋儿康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他们的动作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而孩子也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着成人的一些活动,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便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家庭在聋儿康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家长参与聋儿教育的积极性。为此,临沂市康复中心每周都要开展集体教学公开课和单训示范课供家长学习交流,同时给予家长业务上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这得到了聋生家长与社会的一致认可与好评。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形成中心、家庭相互教育的合力,这对于进一步巩固康复成果,提升教育水平,促进聋儿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在全新的康复教育模式中,集体康复是基础、个别化康复是手段、家庭康复是关键,三者对于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沟通等全面康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必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康复效果。
三、以游戏活动为基本载体,促进医教结合康复教学活动
游戏是儿童生命最本真的色彩,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份组成的综合性活动。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他们除睡眠生病以外无时不在动作,不在游戏”。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它集创造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它能吸引聋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主动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训练活动,有利于感觉功能的恢复。
游戏可以划分为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情景游戏等。在具体的聋儿语训过程中我们把各类游戏运用到了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例如,为了训练聋幼儿正确的语言呼吸,掌握说话时的运气方法,可以让孩子练习吹蜡烛,比一比,看谁能把蜡烛的火焰吹成一条直线,而且持续时间要长,也可以吹气球,看谁可以一口气把气球吹大;为了孩子能区分各种动物,可以做许许多多的动物头饰,让聋儿分别扮演各种动物,并模仿这种动物的典型动作、表情或叫声等;在幼儿观察、散步、参观时可以根据实物来学习语言,直观形象的实物出现在聋幼儿眼前,便于他们记忆。这些充满乐趣又具有高度可重复性的游戏活动,有利于听障儿童进行反复训练,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得到强化和巩固。
四、在探索医教结合康复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每位特教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医教结合对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教育手段和医学手段都会对孩子的康复起作用,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则会起到1+1﹥2的效果。大胆尝试不断探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医教结合康复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备,可以尝试开展课程体系建设。这种课程体系应该是独特的,它兼顾了教育和医学模式的各自价值取向,并且针对不同听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分门别类地开展个别化的教育及医疗康复,使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达到最优化。近年来,结合本地听障儿童的现状分析我们一直在尝试校本课程的研发,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离专业化的课程设置来讲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根据听障儿童的特殊需要设置专业话的课程,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第三,医教结合康复教学的师资至为关键。“医教结合”成功与否取决于师资,目前临沂市康复中心推行的“医生进课堂”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医生与在校教师如何衔接至关重要,我们尝试着对中心具有医疗保健知识的保育老师进行培训,这样让常设的保育老师逐渐成为“医教结合”的专才,对日后的康复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结语
归根结底,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心灵的塑造。现代教育理念更强调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的规律应该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结合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解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因素,这是开展康复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为每个听障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满足他们自身的康复发展需求,使之融入主流社会,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看到医教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特教工作者所认同并在康复教育这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医教结合是深化特殊教育改革,促进特教事业发展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