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优化专业建设,促进中职——特教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

2012年09月24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作者: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陈娟娟

文章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职特教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目前的状况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优化该专业建设的几点意见,希望可以在促进中职特教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上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并为创建全国特殊教育品牌添砖加瓦。

关键词:专业建设 优化生源 确定目标 教学计划 师资队伍 实习基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推动我省特殊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省政府办公厅于2011年8月3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1]50号)。该意见里要求加快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创建全国特殊教育品牌。办好广东省残联下属的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应用作为我校的重要专业,其招收了聋哑学生和肢残学生,如何优化该专业建设,如何让这个专业适应目前残疾学生的现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 现提出对专业建设的几点意见, 与同行探讨。

一、 提高入学门槛,优化生源

学生作为学习的接受者,如果没有相应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会非常不尽人意。

改革招生制度,提高中职特教学校的招生“门槛”刻不容缓,即计算机应用等理论较强的专业招收一定中考分数的初中毕业生和高中生,美工等实操技能专业招收持有初中毕业证的生源。要坚决将那些初中没毕业或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排除在中职学历教育之外。这一方面是为中职特教学校落实“因材施教”、“分类提高”,办出各自的品牌专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是为中职特教学校顺利开展一定质量规格的学历教育提供最低保障,同时也有效地引导适龄残疾儿童认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二、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研究对比发现,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残疾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要比抽象逻辑思维强,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以及学习效果要比文化课和理论课高很多。本人多年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经验得出:中职特教学校的残疾学生对于为什么、是什么等原理和概念比较排斥,但是对于怎样做、怎样做更好等技巧经验能够掌握得比较好。因此结合学生的身体残疾情况,中职特教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培养实际操作的“IT五员”:

1. 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其就业方向(岗位)为电脑营销门店、单位机房维护、客服等。适合的残疾学生类型:因为聋哑生与客户沟通较困难,所以不适合聋哑生,而比较适合上肢残或下肢残的学生。

2. 办公文员。其就业方向(岗位)为各用人单位处理各类文档的办公自动化人员。适合的残疾学生类型:因为文员经常要接电话,所以不适合聋哑生;而上肢残疾比较严重的同学打字会比较慢,因此也不太适合,所以比较适合上肢轻微残或下肢残的学生。

3. 平面设计员。其就业方向(岗位)为广告版面设计制作、产品包装及标签设计、婚纱影楼作品处理等。适合的残疾学生类型:聋哑生与肢残生。

4. 网页(网站)设计管理员。其就业方向(岗位)为互联网相关岗位。适合的残疾学生类型:聋哑生与肢残生。

5. 网络构建管理员。其就业方向(岗位)为局域网组建(网吧等)、维护或网络相关应用的系统管理。适合的残疾学生类型:因为布线要行动比较方便,并且需要爬上爬下,所以不适合下肢残,而适合聋哑生与上肢残的学生。

与此相对应,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IT五师”,即:计算机系统维护师、平面设计师等。

三、 调整教学计划

目前中职特教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几乎涉及了各方面课程,所学知识似乎很全面,但却忽视了学制有限、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这在教学总时数固定的情况下,协调的结果只能是每门课程都做出一定的让步,最终形成的教学计划只能是多课程、少课时,很难形成本专业的教学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每门课都懂一点,但没有一门是精通的,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

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实施“阶段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设计方案是:

第一阶段:专业基本素质培养阶段,安排在第一学期。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习内容为:德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根据个人兴趣及第三阶段专业应用方向选修课程:如录入技术、平面色彩基础等)。

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安排在第二、三学期。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个性和特长,为第三阶段的分专业应用方向学习做好铺垫。可以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五个方向:计算机系统维护、办公软件应用、平面设计、网站设计管理、网络构建管理。

第三阶段:专业综合素质培养阶段,安排在第四学期。即为校内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按第二阶段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情况、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残疾特征,按专业应用方向重新编班学习。

1. 计算机系统维护方向。学习内容侧重在: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如主流操作系统的标准安装和Ghost安装;各硬件的驱动程序选择与安装;硬盘分区和安装操作系统;计算机维护软件的使用;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处理。

2. 办公软件应用方向。学习内容侧重在:数据的录入;专业图文排版软件PageMaker;Office等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

3. 平面设计方向。学习内容侧重在:平面设计理念、色彩搭配基础、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综合应用。

4. 网站设计管理方向。学习内容侧重在:色彩搭配基础、Microsoft、FrontPage、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的综合应用。

5. 网络构建管理方向:学习内容侧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网络设备的认识;网络的综合布线;TCP/IP管理;路由器的选择与配置;局域网故障与排除技术。使学生能够搭建中小型局域网和无线局域网,能够将局域网接入Internet,能够实现局域网间的互联,能够构建安全的网络。

该阶段是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完成不少于3-4个大型的工作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多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增强就业的针对性。

第四阶段:专业实习阶段,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即校外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社会适应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 选择专业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专业技能也在不断细化,同时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训练基础上的,所以,对特教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教师进行知识结构的改造,让本专业的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十分重要。这对教师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对学校而言则是教学质量增值的途径。

2. 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紧跟市场需求。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得非常快,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要了解和熟悉市场,加快更新知识速度,否则将被无情地淘汰。因此学校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包括对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将在实践中学到的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带到课堂;引进有实践能力的企业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进行传帮带,聘任有经验的IT企业老总或技术骨干为专业方向的客座教授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 加强手语的学习和强化。中职特教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一般招收肢残生和聋哑生。肢残生和健全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比较接近,但是聋哑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完全是不一样的,为了更清楚地向聋哑生传道、授业、解惑,自然要求教师有娴熟的手语。我校比较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手语水平,每学期的学期初和学期末都组织手语培训,每年都举行全校性教师手语大赛,并且鼓励教师参加手语翻译员的考试。解决了沟通障碍问题,才能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好的发挥。

五、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根据本文前述的教学计划,前三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校内完成,而计算机在各领域的应用、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要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第四阶段——校外综合实习阶段,参加社会职业岗位实践。为此,要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之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校外演习的场所,接受企业的管理,体验企业文化,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和市场动作能力,实现校内教学与社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中职特教学校应该积极动员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协助学校联系合作单位,供该专业开展教学、实训、实习、就业之需。对于所联系的合作单位要求的基本条件是:每年能接收若干名学生完成若干项目的专业技能实训实习,并由学校出面与之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联系到很多志同道合的相关单位,这样,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实习就业时就有更高的社会满意度和专业适应性。

中职特教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不但要通过专业建设的优化来确保其生存空间,还需要通过专业建设的优化来确保其发展强势。适者生存,强者发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的优劣决定了转型期中职特教学校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中职特教学校也要加强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的质量评估,即包括对专业建设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估,适时找出差距和不足,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并以此作为提高专业建设效益的有力促进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 王志毅.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G].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6
[3] 姜太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叶勇.优化专业建设促进课程体系改革-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课改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1(3)
[4] 张莉.中职计算机专业探讨.[J].教学探索,2010(9)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