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浅析新疆阿勒泰地区残疾人民生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2012年09月21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作者:阿勒泰地区残联教育就业科科长 王飞

关注残疾人,改善民生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科学发展、增进社会和谐、激发社会活力都具有特殊重要作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阿勒泰地区共有各类残疾人3.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7%,涉及六分之一的家庭人口。地区残联组织,近年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围绕“理清思路、科学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以项目工作为抓手,康复、扶贫工作为重点,努力加强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多方筹措资金,集中力量办实事、做好事,全面提升残疾人的整体素质,积极推进地区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阿勒泰这样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残疾人事业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有相当数量的残疾人仍处于低保线以下和低保边缘,生活相当困难,参与社会生活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障碍。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如何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关注残疾人民生的方针政策,促进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已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阿勒泰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待遇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参与、残联协调的工作方法,按照重点保障与特殊扶助相结合,一般性制度安排和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在落实普惠政策的同时,制定出特惠政策,以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基本托养为重点,广覆盖、低门槛,加快建设覆盖全体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益。

(一)强化社会保障措施,让残疾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各地应把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体系等建设中都把残疾人作为主要保障对象,纳入其中,并不断拓展残疾人社会保障领域,使“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医疗康复等基本需求得到稳定的保障。为城乡一、二级重度残疾人落实政府补贴政策,免费办理医疗保险。

(二)大力实施危房改造项目,让残疾人住有所居。针对地区残疾人危房户多的现实问题,地区残联系统要通过争取实施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加大对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的工作力度,帮助一批残疾人家庭改善住房条件。各县(市)应视本地贫困残疾人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情况,抓住新农村建设、抗震安居房建设、牧民定居、整村搬迁等项目工程实施的有利机遇,把危房改造项目纳入其中,多项资金捆绑使用,使广大残疾人充分享受优惠政策,让他们少出钱或不出钱,就能住上新房,切实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三)加强残疾人教育工作,让残疾人学有所教。各级残联在继续抓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同时,落实好中国残联彩票公益金、交通银行助学计划项目,按照相关要求,严格遵守程序,确保资金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切实发挥项目效益。在 “普惠”政策的基础上,为残疾学生提供“特惠”政策和服务,推动落实各项助学措施,逐步完善助学制度。通过实施各项助学项目,资助贫困残疾学生接受教育,完成学业。

(四)加强就业培训工作,让残疾人劳有所得。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培训工作思路,依托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依托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种植业、养殖业等实用技术的培训,让残疾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促进就业。

二、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需求,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健全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市)残疾人康复体系建设,广泛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扶贫等专项服务,不断扩大残疾人服务覆盖面。

(一)构建三大康复网络,帮助残疾人实现康复愿望。一是康复管理网络融入和谐社区建设发展目标。将任务融入和谐社区发展,工作任务分解到乡镇及卫生院、派出所、中小学校等相关单位。建立 “定岗、定员、定时”的管理模式。定岗,根据残疾人康复工作任务,村残疾人康复协调员岗位;定员,建立村残疾人康复协调员队伍,明确社区康复措施的岗位责任人,逐一落实管理服务队伍;定时,根据社区康复工作目标,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康复主题活动。逐步形成残联主导、乡镇协同、齐抓共管促进残疾人康复的工作局面。二是康复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平台。街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构筑融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助残康复平台。为改善残疾人活动康复条件,建立集社区阳光之家、残疾人活动室、残疾人治疗护理为一体的的残疾人之家。三是康复指导网络深入助残工作各个领域。成立由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牵头,卫生中心、康复、教育等有关机构专业人员参加的社区康复技术指导机构。依托地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对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康复服务、功能评定、训练计划、心理沟通、言语训练、上门调查”等康复知识的培训,带动一批社区康复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拓宽就业渠道,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通过政策扶持,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社区就业岗位,促进残疾人多种形式就业。创办残疾人就业基地,组织帮助农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做好残疾人就业登记工作,将更多的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纳入就业帮助范围。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和手段,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纳入财政预算,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和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及就业援助。积极组织开展富余残疾人劳动力异地就业,大力推进地区残疾人就业工作。

(三)开展扶贫解困工作,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在社会保障、助残结对、安置就业、发展种(养)业、技术培训、教育扶助、医疗保障、就业扶持、康复扶助和贷款贴息等方面全面开展助残扶贫活动。结合实际,坚持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为载体,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原则,大力发展残疾人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使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自食其力,脱贫致富。并通过典型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广大残疾人学技术、求自立、谋发展,改变分散生产经营的状况。

(四)实施“阳光家园”计划,积极开展居家托养工作。优先发展重度残疾人急需的托养服务、精神和智力残疾的生活照料、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与养护等服务项目。依托社区开展日间照料,形成机构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托养“三位一体”的残疾人托养体系。各县(市)要因地制宜,与民政卫生等部门配合,制定残疾人托养补贴办法,促进全地区残疾人托养工作全面发展,让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及时就近的生活照料,逐步形成可行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在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工作平台,扩大社会影响,构筑以人为本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使残疾人各项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切实提高残疾人幸福生活指数,使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走近残疾人,了解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大力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积极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深入开展文化助残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体质、康复身心。定期举办区域性残疾人文艺会演,组织残疾人运动员参加自治区和国家举办的残疾人运动会。

二是搭建展示平台,弘扬残疾人自强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残疾人观,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各级残联要抓住每年的“国际残疾人日”、“全国助残日”等有利时机,与宣传、新闻等部门协作,在电视、新闻等媒体上,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积极引导残疾人勇敢面对现实、超越自我、自主创业,鼓励残疾人发扬乐观进取精神、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信念和对生活充满信心。

三是加快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优化无障碍环境。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快推进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社区、学校、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资助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在小城镇、农牧区推行无障碍建设。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权利,让广大残疾人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使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权保障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