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法院为盲人设室内盲道,彰显司法温度

2019年12月11日 来源:人民日报

f9198618367adab47fe2ae48f69b6f198701e464.jpeg

只听说室外有盲道,室内有盲道很少见。近日,一张法院大楼室内设立有盲道的图片火了。

据钱江晚报报道,这段130米长、耗资2万元的室内盲道,由浙江龙游县法院院长祝志昌主张修建。今年6月份,30岁的盲人夏某与同是盲人的赖某起诉离婚。两人来龙游法院多趟,最终二人在法官的搀扶和调解下顺利达成离婚协议,这事触动了祝志昌修盲道的想法。

241f95cad1c8a786b46f99231c46153870cf502f.jpeg

作为审判机关,其本职工作与核心业务是处理矛盾纠纷。但关爱残障人士,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不与此相悖,反而是司法便民的具体体现。

司法文明和司法便民原则,要求善待每一位当事人,为当事人提供必要的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诉讼服务。这说的是诉讼服务,但指向的是法治精神与人文温度。

而龙游县法院铺设直达审判法庭的盲道之举,虽然是“自选动作”,并非法律要求,但也与司法便民利民、司法机关关怀弱势群体的要求契合。

通常而言,城市道路都会有修建无障碍设施的“硬性要求”,旨在关爱关照残障人士。这不止能体现社会文明的水位,也有刚性的法规约束。根据残疾人保障法,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道路、交通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

在法院铺设盲道,对标城市道路的要求,这是种价值自觉。而关怀残障人士,本也需要社会各方多些这样的自觉。

值得注意的是,龙游县法院有关人员称,盲道利用率不高。这乍听好像有些浪费;还有观点认为,为极少数的失明当事人,可以由工作人员搀扶前来办事,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地铺设盲道。

这不乏道理,但从社会文明角度出发,对残障人士的关爱应是全方位、无遗漏的,不能因为人数少就予以漠视。公共设施的确该注意利用率,但效率维度的考量绝非评判其价值的首位因素。

更何况,此举还能起到价值示范作用——专门铺设盲道,能传递司法关爱弱势群体的价值观。相对于工作人员搀扶,铺设盲道也更能体现出对盲人自尊心的尊重。到头来,这份人文关怀意识得到认可,也会带动更多机关单位“择其善者而效之”。

给弱势尤其是残障群体多些“搀扶”,也是在“善”的维度做加法。这样的加法多多益善。而法院花钱为盲人设室内盲道,也跟司法公正同向,都能传递人本情怀,彰显司法温度,配得上舆论场中无数的嘉许。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