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仿生“含羞草” 或让盲人重见光明

2019年06月25日 来源:深圳商报

含羞草在受到外力触碰时,叶子会自动闭合。这种反应看似简单,其实是植物经过亿万年进化才具备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受此启发,深圳先进院医工所纳米调控中心副研究员杜学敏博士研发了多种会“害羞”的智能仿生材料。近日,杜学敏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材料在外界刺激下,会像含羞草一样发生形变,可以很好地贴合人体组织的弧度。目前,我们正在研发将这种材料用于治疗失明、心血管疾病等。”

尝试用“含羞草”代替视网膜

人眼就像一台照相机,瞳孔发挥光圈的作用,晶状体则是变焦镜头,负责把像聚焦投射到视网膜上,再通过视觉神经传导到大脑,就能看见物体。当视网膜和神经组织的联系“断”了,就会导致失明。

杜学敏告诉记者,他们研发了一种仿生智能材料,尝试让失明患者重见曙光。

据介绍,这种材料可设计成能替代病变视网膜和神经组织“恢复联系”的薄膜器件。如何让这种平面器件和视网膜曲面更好地贴合,就需要用到来自含羞草的灵感:在器件后附着一层特殊的水凝胶,使其在特定温度或光线照射下可以自动变形。

杜学敏告诉记者,通过微创手术,将薄膜器件植入到眼球内,通过近红外光刺激,器件会自动贴合视网膜曲面并发挥类似视网膜的功能,从而有望让失明患者重见光明。

讨细胞喜欢的仿生人工血管

利用类似的“含羞草”原理,杜学敏团队还开发了仿生人工血管。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目前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动脉搭桥术,但植入的血管支架存在无法与人体相容、引发并发症以及不能长期使用等问题。

杜学敏团队研发了一种可自动降解的仿生人工血管,有望帮助患者长出新的血管。据介绍,这种人工血管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能在人体体温下像含羞草一样自动闭合成管状,具备让细胞“喜欢”生长的环境,同时能提供一定的力学支撑。

杜学敏告诉记者,他们研发的仿生人造血管,可以在人体温度(37℃)的液体中自动卷曲成管状。管的内壁设计有多孔纤维状结构,便于内皮细胞在上面附着生长。经过外部培养,形成高度类似血管内膜组织结构的完备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再移植到人体中,有望在完成修复血管的“任务”后自动降解。目前,研究人员已完成了体外细胞实验,下一步将开展动物实验。

从大自然中得到灵感

杜学敏说,自己很喜欢接触大自然,“含羞草”的灵感,正是因为先进院附近长着很多含羞草,自己在散步时得到了启发。“变色龙变色、含羞草自动闭上、松果遇湿闭合,都是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亿万年进化所具备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我在想这种能力可不可以用于科研,尤其是医疗领域。”杜学敏告诉记者。

此前,受变色龙的启发,杜学敏团队曾开发仿生美瞳。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