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电子创新实验室里,不少慕名而来的盲人正在试用这款智能助盲耳机。“它可以提醒我现在的环境,还能通过语音辅助我读书看报,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一位试用者说。
这款耳机由昆明理工大学Eye See团队设计研发,目前已开发出人脸识别、体貌特征识别、场景识别、文字识别和智能避障等功能。“它利用图像识别、语音交互、激光测距等技术,并结合人工智能,来帮助盲人感受世界。”团队指导老师胡寅介绍。
Eye See耳机只是昆明理工大学针对残障人士研发的智能产品之一。早在3年前,昆明理工大学就设计出一款智能手表,主要解决听障人士与常人交流的问题:听障人士在手表上输入想说的话,能转换成语音;常人的语音,则会转换成文字,显示在手表上。
“这款手表具有便签、翻译、语音识别、实时字幕等功能。”胡寅介绍,“最关键的是,这款手表还有警示提醒和急救定位功能:可以通过分贝频率、声纹识别等判断和检测外界的信号,提醒听障人士附近环境有危险;当听障人士发出求救信息时,手表也会将精准的地理位置发送到亲友的手机上。”
智能助残产品的研发都是经过了无数次试用、沟通、升级而来的。以Eye See耳机为例,“耳机的前身是一个智能头盔。但盲人朋友们试用过后,觉得不够轻便,又在头盔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才有了现在的智能耳机。”胡寅说,“针对残障人士的产品设计,必须要更多地考虑他们真正的生活需求和实际体验。”
这些智能产品的成本一般控制在500元以内。“在市场推广上,尚有一定难度。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给予关心和支持。”胡寅表示。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