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美景令人心驰神往。本月初,三位常州盲人,用3天的时间,步行穿越60公里的沙漠,对于很多健全人来说,这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儿,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5月21日下午,常州盲人毅行队的部分队员和志愿者们相约在队员张志兰的家中,听他们分享这次“穿越沙漠”的故事。5月2日,我市3位盲人和两名志愿者从常州出发,与上海、浙江等地的盲人、志愿者一起,前往甘肃,开展为期一周的穿越沙漠之旅。5月5日,他们正式开始挑战,第一天的任务就是穿越长达20公里的戈壁。
常州盲人毅行队队员 陈伯明:“三分是体力,七分是毅力,假如说不大家互相鼓励,走不完。大家休息一下有的就不想走了,或者是脚疼,都有点伤的,旁边有保障车诱惑你的哇,那个车开过去,你可以马上就可以上车。”
本次活动一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位盲人以及20位志愿者参与,其他城市的队员都是80后、90后,而常州小分队的三人年纪都在40岁以上,张志兰今年42岁,刘志峰今年48岁,56岁的陈伯明则是队伍里最年长的,他完全不输给年轻人,始终走在队伍的前列。经过了戈壁滩20公里的“小试牛刀”。第二天,盲人们终于进入到了真正的沙漠,与城市道路不同,广袤的沙漠,鲜有障碍物的存在,志愿者们此时选择放手,跟在盲人队伍后面提醒方向,让盲人尝试自己行走。
常州盲人毅行队队员 陈伯明:“沙漠的特点就是软,沙也细,还有沙丘,上来没感觉,也没走过,一走,第一个丘就觉得很累,这个丘根本爬不上去,爬了就滑,爬了就滑,它软,又深,就往下滑,哎哟这个丘怎么爬法,没办法弄了,后来就趴下来,大家说就趴下吧,做狗,手插在沙里面,这样爬上去的,下去呢就是滑下去,这个倒没什么障碍。后来我一想这个不行,脚上全是沙,把鞋脱掉,干脆放到包里,就赤脚走的,赤脚是好,后来这个决策还是对的,走了几个丘下来,才找到感觉。”
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陈伯明不断摸索,在上沙丘的时候脚尖先插到沙子里,下沙丘的时候脚后跟先着地。从早上八点开始在沙漠中行走,一直到晚上六点结束,陈伯明仍然意犹未尽。
虽然看不见,但是他们却用心感受到了沙漠的雄浑与壮美。第二天的晚上,大家“以天为被 以地为席”睡在帐篷里,感受别样的情怀。常州小分队的队长刘志峰有严重的低视力,他依稀看到了帐篷里的小昆虫。
一周的时间,盲人们不仅成功穿越了沙漠,也领略了甘肃特有的风土人情,第一次滑沙,第一次骑马,第一次骑骆驼,第一次走进敦煌莫高窟,第一次感受到那么强烈的风。
整个行程,旅行团的常规报价在一万两千八左右,活动的组织方拉到了一笔赞助,帮助盲人们省掉了一半的费用。同去的志愿者姜建琴,是一家酒店的后勤人员,丈夫在外地打工,儿子住校,她特地请了一周的假期,自费陪同盲人们一起去。一路上,她要负责盲人的饮食起居,还要与他们一同在沙漠中前行。
这次穿越,常州团队虽然平均年龄最大,但却是唯一一支全员完成徒步行程的队伍,他们也是常州首批成功穿越沙漠的盲人徒步者。这也与他们平时的锻炼分不开。
挑战完沙漠,队员们已经在着手下一个计划。
沿着京杭大运河走完全程,一直是陈伯明的梦想。京杭大运河全场1797公里,队员们估算,走完全程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陈伯明说,他还有4年就要满60周岁了,希望在60周岁之前,圆了自己的运河梦。
队长刘志峰已经开始行动,经过多次的外出徒步训练,队员们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而后勤保障也成为“运河梦”计划的关键一环。
一步一个脚印,常州盲人毅行队用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他们足够强大的内心,足够坚韧的脚步,一定能够让常州盲人毅行队的旗帜,在更多的地方飘扬。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