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网消息(实习记者吴宏 摄影马成):常娟是一个24岁的花季姑娘,但是先天性脆骨病却叫她终日和轮椅为伴,失去了同龄人花季的青春烂漫。尽管遭遇不幸,这个残疾姑娘却倔强地用画笔点染出五彩斑斓的世界。
与绘画结缘
10岁时,奶奶家门口的少年宫招生,没有上过学的常娟和妹妹一起报了名。从此,常娟和绘画结下了深深的缘。由于身体原因,常娟只学习了半年时间就无法继续下去。后来经父亲的朋友介绍,12岁时常娟和赵同相老师开始学习绘画。赵老师是绘画大师慕凌飞的学生,而慕凌飞是张大千的学生,他们都属于张大千画派——大风堂的传人,算起来,到常娟这代,大风堂已经是第四代了。
常娟是赵老师的第一个学生。看着充满灵性的常娟,赵老师非常喜欢。考虑到常娟行动不便,赵老师就到她家里授课。开始时一星期上一次课,等到常娟掌握的知识比较全面了,老师就一个月去一次。后来赵老师的学生逐渐多起来,没有时间亲自到家里给常娟上课,父亲就带着她去老师那里学习。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老师还是主动来给她讲课。在少年宫学习的都是简单的绘画技法,跟着赵老师常娟学到了许多绘画知识、技法和专业理论,她感觉真正进入了绘画殿堂。
常娟的老师画虎,她也画虎,为了把虎画好,父母常常带着她到动物园去看虎。有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常娟说她在动物园是待的时间最长的游客。
常娟母亲说,一开始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常娟学习用的画笔、颜料、纸都是赵老师给买的。96年的时候,常娟参加了“京古斋杯青少年书画篆刻大赛”,这也是她绘画以来第一次参加比赛,名师出高徒,常娟第一次参加比赛就得了一个优秀奖。她把自己得到的印泥、颜料等奖品送给赵老师,她说这是她第一次得奖,一定得送给老师。
后来常娟家所在社区居委会成立了书画院,请来了天津美术学院退休教授王玮教大家书法和绘画。这样难得的好机会,常娟自然是不会放过。在王教授的指导下她开始学习书法和写意画。由于书法底子薄,常娟在这上面没少下功夫,老师在她的书法习作上用红笔圈出写得好的字。现在,常娟书法习作上的红圈越来越多。王教授也是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的小姑娘,发誓要倾其所有来教她。常娟也是非常勤奋好学,她说:“我想把所学的知识尽量都学会。”
因绘画结下忘年交
画国画的人都有自己的字和号,一位老书法家给常娟起了好听的字——紫瑞,她的第一位恩师赵同相给她起了“虎啸轩”的号。天津杨柳青的一位书法家还主动请缨,给常娟题字“虎啸轩”,就挂在她卧室的墙上。
从学习绘画开始,常娟结识了许多书法绘画界的前辈,并和他们成了忘年交。一位辽宁书画家还专门赋诗一首表达他对常娟的喜爱和崇敬之情“……生命之树上有自信和珍惜,白云蓝天下,你呼唤,让自己的心灵燃烧,燃烧成熊熊的火焰……”
北京《英语沙龙》杂志社的编辑李默曾多次来信,希望常娟带着作品参加他们策划的《走向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系列专辑的出版。也因此,常娟和这位李老师成为了朋友。
“一心二意”画出了名堂
在常娟的卧室里,挂着许多她自己创作的工笔画,这些作品的落款都是由她父亲执笔的,看着爱女忙于练习绘画,父亲就先替她练习书法。爷俩一个练画,一个练字,配合默契自得其乐。自打常娟学习绘画开始,她的父母亲耳濡目染,也渐渐了解了一些和绘画有关的知识。挂在常娟卧室里的绘画作品就是由她父母亲自装裱的。
常娟每天一早起来就练习绘画。有时晚上练习到深夜3、4点钟。累了就看会儿电视,动画片是她的最爱,电视上播放的卡通节目她每播必看。常娟说别人学习都是一心一意,她是“一心二意”。因为她喜欢音乐,在绘画的时候开着收音机,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想不到这“一心二意”竟能画出名堂来。
大约在学习绘画三、四年的时候,常娟就开始在天津市和全国的绘画比赛中获奖。家里的获奖证书摞成一排排,各地参加活动和比赛的邀请涵也雪片般飘来。许多企业家也都是她的忠实画迷,以收藏她的画为一大幸事。天津LG公司的老总就向常娟求过画;美国残疾人联合会也收藏了她的多幅作品。
天赋加勤奋,也遍开桃李
如今常娟也带起了徒弟。一个叫孙静的小女孩在常娟的指导和传授下获得过两个绘画方面的二等奖。常娟说,有的孩子水平提高了,到了她教不了的时候,就推荐到自己老师那里继续学习。
好多小朋友也非常喜欢这个身残志坚又聪明可爱的大姐姐,常常带着小礼物来看常娟。一串小辣椒、一个红灯笼、一个布娃娃都是孩子们的心意,这也是常娟非常珍惜的礼物。画画让常娟找到了自我,有了生活的目标,也给这个家凭添了艺术氛围,多了几分安静和谐。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