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热线(呼伦贝尔日报记者庞艳)一些残疾人想找个伴,却不知道哪里有合适的对象可找。今年以来,记者接到多个热线电话,均涉及残疾人的婚恋问题。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市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婚介机构,而有些残疾人家属觉得没面子,不愿将相关信息在婚介机构进行登记。
海拉尔区牧歌婚介所经理李艳芬是残疾人,身知残疾人找对象的难处。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开婚介所12年了, 虽然对前来征婚的残疾人收一半的婚介费,但残疾人征婚的人数很少。她分析其因,一是残疾人不自信,二是残疾人都想找一个健康的伴侣,而许多健康人却不愿降低条件找残疾人。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的李艳芬,今年已经52岁但一直没放弃寻觅对象,可许多男人都担心李艳芬的残疾会影响今后的生活质量,所以谈谈就提出分手了。
一直关注残疾人生活的市残联一位负责人说,我市现在有近10万名残疾人,未找到另一半的占有相当比例,而解决残疾人的婚姻问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政府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要给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并建立一个专门为残疾人搭鹊桥的婚介机构,帮助有条件和需要的残疾人找到另一半。
该负责人说,相当多的残疾人及其家属并不愿意把自己的信息公开,这也造成了残疾人结婚难。政府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直接参与解决残疾人婚姻问题也存在难度,万一在婚恋过程中双方出现了问题,会不会将责任推到有关部门头上,这也让他们心存担忧。
编辑:周言
关于中国残疾人